当前位置:首页 > 公司介绍 > 正文

市政景观照明土方开挖宽度要求

  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往穿梭的车流、拔地而起的高楼、鲜花绿草的河畔……河南省漯河市以其跨越式的发展,从沙澧河畔的一座落后小城蜕变成一座文明、靓丽、宜居的现代化城市。

  近年来,漯河市经济发展迅速,城市框架不断拉大,2012年开始打造“双百”城市、建设“一区两城一中心”,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部最佳投资城市、中国森林城市、河南省最佳宜居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殊荣。

  完善基础建设 提升城市功能

  “没想到这几年漯河变得这么漂亮。”说起漯河的变化,退休市民刘玉民有些兴奋,“漯河变化还是很快的,一段时间不回来,再回来就会发现变得更漂亮了。”刘玉民经常到南方照顾孙子,他每次回来就会发现漯河又有了不同的变化。

  从2012年开始,漯河市累计投入资金842亿元,强力实施基础设施大建设、旧城新城大开发、卫生城市大创建。以大投入促进市政基础设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服务设施的大完善、大提升,漯河城市功能得到快速完善,城市面貌发生显著改善。

  在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方面,按照“内部结网、外部成环,贯通轴线、提升干道”的指导思想,漯河每年实施一批“十大城建工程、十大惠民工程”。五年来,全市新建、改造城区道路124条,贯通了城市东西南北7条城市大通道,对城市主要交通路口进行了渠化改造,打通断头路30条、20多公里。按照“一桥一景”的要求,新建、整修桥梁12座,构建了四通八达的城市路网体系,形成了“大道相通、次干道相连、支干道相接”的城市路网,城市交通更加畅通。同时,还投入近2亿元对市区排水管网进行建设改造,新建沿河提排泵站7座,有效解决了城市内涝问题,改造老城区供水管网20公里,解决了老旧居民区1万多户安全饮水问题。

  在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方面,在原有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的基础上,新建市垃圾填埋场二期、污泥粪便处理厂等一大批环卫设施;新建和改造垃圾中转站72座,新建改造公厕近300座,解决入厕难问题;建成公共自行车慢行系统,方便了市民出行;基本建成100座城市街头健身游园,形成了城市10分钟休闲健身圈;市区10个老旧农贸市场全部升级改造,结束了持续20多年的脏乱差面貌。在加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同时,在惠及民生的建设改造方面,漯河市深入实施城市亮化工程,进一步丰富、充实景观照明项目,打造了充满时尚、繁荣气息的城市夜景;市区260多条背街小巷全部改造并安装路灯,群众出行更加便利;市区730多个老旧小区全部改造,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8.35万套,7.2万余户住房困难家庭享受到了住房保障。

  在完善城市商业服务设施方面,漯河市围绕“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打造城市亮点”,实施了打造“五大节点、十大街区”工程,开展三个入市口和沙澧河交汇处、沙南商业核心区以及河上街民俗风情文化街区、人民路城市综合体、西城区金融商务中心等节点街区建设工程,着力打造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独特、商业布局合理、游憩环境舒适、交通体系科学的标志性街区,河上街、艾特莱斯商业街区、昌建东外滩、人民路城市综合体等一批节点街区投入使用,繁荣了区域经济,打造了区域特色,形成了独具城市特色的鲜明地标。

  与此同时,城市承载服务功能也不断增强。漯河市近几年来不断实施“十大场馆”建设工程,开工建设城市展示馆、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等一批城市场馆服务设施,不断提升城市文化感染力,增强城市凝聚力。

  改革管理体制 提升城市品质

  “看一个城市宜居不宜居,除了一些必要的硬件指标,更要看城市的管理怎么样。现代城市,三分建设,七分管理。”一位漯河市人大代表在一次座谈会上这样说。

  漯河市围绕水和绿做文章,着力彰显城市特色,实施沙澧河综合开发建设,形成了独具滨河特色的风景长廊、生态长廊、文化长廊和休闲长廊,拥有了国家级体育公园和4A级旅游景区,水和绿成为漯河最响亮的城市名片。与此同时,城区园林绿化水平逐年提升,建成17条城市景观大道,人均公园面积达到13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到34.9%,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1%,国家园林城市呈现了新景观。

  在城市管理方面,漯河市以构建“大城管”格局为统领,以创建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以城市精细化、网格化、数字化管理为基础,先后开展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一人带全家,全家牵社会,万人服务城市管理”、“学先进,找差距,我为城市建设管理做贡献”、“服务城市管理模范之家”、“十佳环卫标兵”评选等一系列活动,为城市管理牢固树立了创新集约、绿色低碳、和谐宜居的发展理念,使漯河的城市品质不断提升。

  为了管好城市,漯河市敢于担当、大胆创新,改革城市管理事权,明确市区主干道由市级负责,次干道由区级负责,形成了市区联动、以区为主的城市管理新体制。同时针对城市马路市场多、管理乱的突出问题,将马路夜市管理事权由市里下放到区里,并制定“一严禁、二规范、八统一”建设规范,打造了高品质的夜市市场,一改过去夜市脏、乱、差的局面。

  在实施“蓝天碧水”工程的过程中,漯河市启动扬尘污染防治攻坚战和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全面加强施工工地和城市道路扬尘两大扬尘污染源治理,在全市范围内对建设工地、堆料场、搅拌站等容易产生扬尘的场所实施“六个百分之百”标准,构建了完善的治理政策体系,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明显增加。并投入2亿元,新购置各型环卫清扫机械200余台,道路机扫率从2015年不足30%一举提升至100%,城区道路作业从人工作业为主逐步转到以机械作业为主,彻底改变了传统的环卫作业模式,大大提高了环卫保洁的质量和效率。

  在全国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漯河在城市管理精细化、规范化、长效化上下功夫,大力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网格化管理、数字化管理,建成城市数字化管理平台,为城市管理现代、智能化创造了条件。漯河在实施城市精细化管理上连续三年荣获河南省精细化管理优秀城市称号,实现了城市管理质的突破。经过努力,漯河城市环境卫生和经营秩序进入了建市以来最好的一个时期,国家文明城市顺利通过了“中考”,国家卫生城市技术评估也顺利通过,一个衡量城市管理水平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重量级奖牌——国家卫生城市即将惠及漯河的每一位市民。

  建现代化新城 促城镇化进程

  近年来,漯河研究确立了“一主两翼双十镇”新型城镇化建设骨架,要逐步形成中心城区“核心圈层”、周边县城“紧密圈层”、小城镇“扩展圈层”和新型农村社区“辐射圈层”,加快中心城市周边“卫星城”建设,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合理调整城镇功能布局和规模。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推进中心城市组团发展,培育和发展重点镇,统筹协调人口分布、产业集聚和功能配套,构建分工合理、功能互补、联动发展的一体化格局。西城区、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迅速起步,经济技术产业集聚区、东城产业集聚区、沙澧产业集聚区、淞江产业集聚区以及大学城、生态水域城等区域开发建设相继建成,城区规模快速拉大,中心城市辐射力、承载力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漯河还按照“群众得实惠、开发商得利益、城市得形象”的总体要求启动“城中村”和旧城区改造工程。旧城和城中村改造开发强力推进,启动实施旧城和城中村改造项目35个,征拆房屋面积近65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350万平方米,旧城和城中村人居环境发生了显著改善。

  如今,在建设现代化新城和生态宜居名城的过程中,漯河不断推动基础设施大建设,已走出了一条产业为基、就业为本、产城互动、集约高效、绿色低碳、城乡统筹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漯河,因水得名,依水而兴。沙澧东去,通江达海;天赐螺湾,两水相融。流淌千载不息,恩泽四岸生灵。傲处中原之中,四方辐辏;汇集南北之萃,物阜民丰……”一曲脍炙人口的《漯河赋》尽显漯河灵气和神韵。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秀丽的沙澧河水从城中缓缓流过,使这座城市显得更加自然而生态、和谐而美丽、大气而现代。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